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考古學中的聚落與地景研究
SETTLEMENT & LANDSCAPE IN ARCHAEOLOGY 
開課學期
98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人類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瑪玲 
課號
Anth5069 
課程識別碼
125 U263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人類205 
備註
專題考古學課程。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3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81landscape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課程內容:
空間是與其他社會文化現象或要素共同運作,尤其是與人的活動不可分,又依人的各種活動而有不同的抽象與具體實物的建構結果。在抽象層面上,可以是一社會關係(個人與個人、個人與群體、男與女等之關係)或上述的各種理念、認知等。抽象的空間概念受這些文化、社會面向等的形塑,並指引人的活動,同時安排這些活動而形成空間的形式或結構。而人們具體的活動所形成的空間結構,也形塑了物質在空間上的模式。舉凡聚落群在一特定區域所呈現的系統、單一聚落在一地點與其上的地形與資源的關係、聚落內的模式與形貌、單一建築結構、或物件散佈所呈現的形式等,都是實體面向的空間建構,其背後即蘊涵著這些抽象的空間建構與概念。考古學在形塑人類社會生活空間物質面向上的研究,在分析架構的操作與對象上可分為地景與聚落系統(Landscape and settlement system)、聚落模式與形貌(settlement pattern and configuration)、家戶(household)房舍或個別建築建構、以及活動區域(activity area)等四個不同的層次。這些層次雖有層級與次序之分,但此分析的層次與次序,仍會因著主題、目標與實際資料狀況而變化,甚而交錯互用。這些層次又以聚落與地景為主,是揭示上述所論及的文化、社會抽象面向的資訊為最終目的,因此本課程以此二層次的研究分析論述與方法為主要討論內容。



 

課程目標
課程目的:
聚落與地景是考古學空間議題分析與研究中的二層次,既是研究議題,亦是其他一些研究議題著手的方法論,本課程目的即在引介此二層次的分析發展、基礎理論論述、實際研究操作的要點。 
課程要求
Readings(30%) 討論(20%) 作業(50%)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空間分析基本理論與原則:
Carr, Christopher
1984 The Nature of Organization of Intrasite Archeological Records and Spatial Analytic Approaches to Their Investigation.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7:103-133, edited by Michael B. Schiffer . Acdemic Press, New York.
Redman, Charles L.
1987 Surface Collection, Sampling, and Research Design: A Retrospective.
American Antiquity 52(2): 249-265.
Thomas, David Hurst (Third edition)
1998 Chapter 4 in Archaeology. Harcourt Brace & Company, Florida.
Peterson, Christian E. and Robert D. Drennan
2005 Communities, Settlements, Sites, and Survey: Regional-Scale Analysis of Prehistoric Human Interaction. American Antiquity 70(1): 5-30.

形成過程的研究:
Hayden, Brian, and A. Cannon
1985 Where the Garbage Goes: Refuse Disposal in the Maya Highlands.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 2(2): 117-163.
Stevenson, M.
1982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Site Abandonment Behavior. Journal of A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6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9/23  空間分析基本理論與原則 
第3週
9/30  形成過程的研究 
第4週
10/07  GIS Conference
遺址與聚落的界定/聚落考古學的發展 
第5週
10/14  GIS Special Course (John Pouncett)
實習一(遺址內部空間分析) 期中作業 
第6週
10/21  聚落分析一 岩蔭類型/無房舍結構 
第7週
10/28  聚落分析二 房舍結構 
第8週
11/04  聚落分析三──聚落模式、系統與生業體系 聚落模式、系統 
第9週
11/11  GIS Conference 
第10週
11/18  聚落分析四──聚落模式、系統與社會政治體系 聚落模式、系統 
第11週
11/25  實習二(疊置分析) 期中作業二 
第12週
12/02  地景考古學的發展與概念 
第13週
12/09  地景研究一 防禦性議題 
第14週
12/16  實習三(緩衝、坡向、坡度分析) 期中作業三 
第15週
12/23  地景研究二 人與自然資源 
第16週
12/30  實習四(視域分析) 期中作業四 
第17週
1/06  地景研究三 人群的認知體系 
第18週
1/13  實習五(遺址分布空間分析) 期中作業五